考成法(考成法和一條鞭法)
作者:陈熙 来源:姚乙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4 16:34:13 评论数: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考成法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考成法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居正的考成法
張居正的“考成法”
我身邊一直有這樣一個本子,上麵寫著所有馬上和即將要做的事,大到幾月幾號要給學生開一場講座,小到下班回家按老婆交待要到超市買瓶醬油,我都會把它們記下來,再照著本子上記的事情和日程逐條去做、去完成。這樣的本子我用過很多個了,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考成簿”。我之所以這麽多年來喜歡用考成簿來記事兒,是因為這是我向一位古人學習的一個絕招。他就是明代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被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稱為是明朝曆史上唯一一位政治家的張居正。在張居正創立它的時候,它的原名叫“考成法”。當然,張居正創造的這個“考成法”,說起來就不是記事簿這麽簡單了。說起考成法,就要說到張居正要推行萬曆新政時首先要麵臨的兩大難題了。第一個問題:官僚主義。雖然官僚主義是個外來詞,但這種不敬業、不專業、不負責任、扯皮推諉、人浮於事、事因人敗的工作作風在我們中國的官場上,從古到今,倒是頗為盛行的。我記得《毛主席語錄》裏就有過一條,叫“不要沾染官僚主義作風”。毛主席之所以諄諄教導,那就說明官僚主義現象在我們的政府部門裏也已經是個問題了。
事實上,曆朝曆代,不論什麽時候,要想做出點成就,第一個要麵對的難題往往就是官場上官僚主義盛行的問題。這些官僚之所以不負責任、人浮於事,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們幹不了事。明代有首童謠,諷刺官場上的官員說:“儒生曳白,無如國子監……天文固陋,無如欽天監;音樂舛廖,無如太常寺……書之惡劣,畫之蕪穢,無如製誥兩房、文華、武英兩殿。”(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明官場弊事》)翻譯成白話就是:考試交白卷的,總是出身於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最不懂天文的,剛好都進了天文台;五音不全的,正主持著國家樂府機構;寫字難看、畫畫像鬼的,莫過於文華殿上的大學士們!
明代的野史裏還記載過這樣一個司法笑話。說有一個人夏天的時候住店,第二天早晨走的時候偷了店家的一張席子。被店主人發現了,就扭送到衙門裏了。結果縣官要判偷席子的這位死刑。旁邊師爺一聽傻眼了,說偷張席子判死刑,這恐怕沒有法理依據吧?哪知道這位縣官一搖頭,說怎麽沒有司法依據啊,孔聖人不就說過“早聞盜席,死可以”嗎?師爺一聽啼笑皆非,心裏話人家孔子說的是“朝聞道,夕死可以”,那意思是早晨聽到了人生的至理名言,理解了人生真諦,哪怕晚上就死去那也沒有遺憾了。結果這位白字先生不會斷句,以為是聽到有人“盜席”,那這盜席的人也就“死可以”了。堂堂一個縣官就這麽不學無術,窺一斑可知全豹,整個官場什麽樣也就可想而知了。(事見《笑海叢珠ⷥ𘣀),當然,這也可能隻是一個笑話,但也很能說明問題。可問題是這些不學無術、又不負責任的官僚為什麽能充斥官場呢?從根本上說,還是官場給官僚主義提供了這樣一個氛圍。在官場上,正派鬥不過幫派,水平鬥不過酒瓶,成績鬥不過關係,幹部能上不能下,大家拉幫結派,機構隨之臃腫膨脹。風氣一旦形成,想改變,那真是千難萬難。所以國家就像一個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官僚係統人浮於事、事因人敗,那就是國家機器不能高效運轉的症結所在。於是張居正開出了一劑“舒筋活血、打通經絡”的藥方,這就是鼎鼎有名的“考成法”。
張居正的考成法是什麽?
“考成法”的考,就是考察、考核,成,就是成效、績效,考核結果與官員的升遷明確掛鉤.主要目的就是對官吏實行“隨時考成”,“以責吏治”。
考成法的主要辦法是:
一是“先酌量道裏遠近,事情緩急、定程限”,根據實際情況列出辦事的先後順序和完成期限。
二是在各衙門分置三本賬簿,一本按月記載一切發文、收文、計劃、章程,作為底本.月末複製兩本賬簿.其中一本送各科備注,到月終時將實行了的事注銷.另一本則送內閣查考。
三是實行層層的督察製度,“撫、按稽遲者,部舉之,部、院容隱欺蔽者,六科舉之;六科容隱欺蔽者,閣臣舉之.”(《明通鑒》卷六十六)。
張居正的考成法對今天的廉政建設啟示有三:
第一、要注重考核工作實效,提高效率。
中國曆史有一個怪圈,那就是每一個王朝都往往在走入巔峰階段後,立即由盛而衰,無法長期保持這種盛世的局麵。其中原因很多,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當一個社會承平日久後總是會漫逸出隻重形式不重實效的浮誇風氣,於是官場中欺上瞞下,偽報虛報的現象滋生蔓延,政令往往成為一紙空文,考成法正是針對這一弊病而采取的對策,通過“月考、歲籍”的方法促使官員們言行如一,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這對我們今天也是很好的借鑒。
第二、要注重上下級相互監督,完善層層督察與監察製度。
內閣控製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撫按官,再以兩司督察府州縣官,是張居正的考成體係的構架,其體係中最巧妙之處在於利用六科監察六部,用品級低的官員監督高官,甚至彈劾高官,這本是明代的傳統,明代這一點上做得很多,絕非形式,值得我們學習。
在明代的各種史料中,朝廷要員被言官彈劾而辭官致仕的比比皆是.如嘉靖後期權相嚴嵩就是被禦史鄒應龍彈劾而致仕的.明代的監察製度相當完善,除設六科之外還有專門的監察機構——都察院,這是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司法與監察獨立於政治之外的精神相一致的.
第三、要注重對己有製度的推陳出新,抓好貫徹落實。
張居正是一位十分講究遵從祖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很多措施,諸如焚毀書院、整飭邊防,甚至一條鞭法等改革都是尊祖製而行的,而考成法一定程度上也是繼承了《大明會典》的很多內容.在他請定考成的奏疏中用大段的文字說明他的考成法是尊祖製的,原來《大明會典》中已有類似考成法的內容.張居正重新拿出這些已有的祖製,希望“自今伊始,申明舊章”,並加以推陳出新,嚴格地貫徹落實。
我們可以說他的考成法是對祖製的繼承,但卻是在它已經被人們遺忘的時候拿出來,添加以符合時代的內容,所以我們更可以說這是一種創新.推陳方可出新,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應當被今天的人們重視,對廉政建設來說,傳統文化的海洋中也會有很多值得我們重拾利用的瑰寶。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